注冊測繪師學習筆記 | 工程測量113. 在滿足工程精度的前提下,優先采用國家統一的3°帶高斯平面直角坐標系。一般要求高斯投影長度變形值不大于2.5cm/km。 114. 投影面的選擇應滿足“控制點坐標反算的兩點間長度與實地兩點間長度之差應盡可能小”的要求,如隧道控制網的投影面一般選在貫通平面上,或選在放樣精度要求最高的平面上。 115. 當測區范圍較小,半徑小于【10km】的時候,可以將測區視為平面進行距離測量。 116. 實地5cm,這一數值可作為平面控制網精度設計的依據。 117. 變形監測網的精度由變形體的允許變形值決定,一般要求中誤差不超過允許變形值的1/10~1/20或1~2mm。 118. 控制網優化設計分為如下四類: ——零類設計(基準設計)。零類設計是在控制網的圖形和觀測值的先驗精度已定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參考基準(起始數據)使網的精度最高。 ——一類設計(網形設計)。一類設計是在控制網成果要求精度和觀測手段可能達到的精度已定的情況下,選擇最佳的點位布設和最合理的觀測值數量。 ——二類設計(精度設計)。二類設計是在控制網的網形和控制網成果要求精度已定的情況下,設計各觀測值的精度(權),使觀測工作量最佳分配。 ——三類設計(改進設計)。三類設計是對現有網或現有設計進行改進,從而改善控制網成果精度。包括一類、二類兩方面的優化設計內容,是混合應用。 119. 控制網的優化設計有解析法和模擬法兩種。 120. 平面控制精度: ——GPS 測量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不宜多于6 條 ——導線網中,結點與結點、結點與高級點之間的導線段長度不應大于表中相應等級規定長度的0.7 倍。 121. 高程控制測量一般采用水準測量方法,四等及以下等級可采用三角高程測量方法,五等也可采用GPS 水準測量方法。 122. GPS擬合高程測量: ——適用于平原或丘陵地區的五等及以下等級高程測量。 ——GPS 網應與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準點聯測。 ——檢測點數不少于全部高程點的10%且不少于3 個點。 ——高差檢驗其高差較差不應大于30 。 123. 評價工程控制網的質量一般有精度、可靠性、靈敏度、經濟(費用)四項指標。 124. 工程控制測量成果質量元素包括數據質量(數學精度、觀測質量、計算質量)、點位質量(選點質量、埋石質量)、資料質量(整飾質量、資料完整性)。 125. 成果檢驗方法包括比對分析、核查分析、實地檢查、實地檢測等方法。 126. DEM的應用:利用DEM查詢單點高程,計算表面積、土石方量,繪制斷面圖等。適合于定量分析與三維建模。 127. 工程地形圖測繪的過程 ——(1)資料收集與技術設計:收集已有資料,根據任務要求、測區條件和本單位設備技術力量,確定作業方案、編制技術設計書、生產實施方案。 ——(2)基本控制測量和圖根控制測量:在已有控制點的基礎上,加密控制點,以滿足圖根控制測量對已知點密度和精度的要求。然后在基本控制點的基礎上,布設直接供野外數據采集所需的圖根點。 ——(3)地形碎部測量:利用圖根點采集地形碎部點(簡稱碎部點)的位置、高程及其屬性數據。 ——(4)地形圖繪制與編輯:根據碎部測量獲取的地形數據,利用數字測圖軟件進行數字地形圖的繪制與編輯。 ——(5)成果的檢查與驗收:對全部控制資料和地形資料的正確性、準確性、合理性等進行概查、詳查和抽查。 ——(6)技術總結、提交成果:技術總結主要是對任務的完成情況、設計書的執行情況等做總結,對測圖中遇到的問題及處理辦法加以說明。 128. 地形圖精度指標: (上面也是竣工測量精度指標) 129. 《工程測量標準》新增的RTK圖根控制測量: ——有效衛星數不宜少于6個,PDOP值小于6,采用固定解成果 ——RTK圖根控制點應進行兩次獨立測量,坐標較差不應大于圖上0.1mm,取兩次測量平均值。 130. RTK作業前,宜檢測2 個以上不低于圖根精度的已知點。檢測結果與已知成果的平面較差不應大于圖上0.2mm,高程較差不應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與全站儀相同) 131. 等高線: ——首曲線,不標注高程注記。 ——計曲線,每隔4條首曲線加粗描繪,在適當位置斷開注記高程,字頭朝高處。 ——間曲線,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繪。 ——助曲線,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繪。細短虛線。 132. 如修測的面積超過原圖總面積的1/5,應重新進行測繪。 133. 水下地形圖的豎向基準為高程基準面,采用等高線表示水體底面地形;而海圖的豎向基準為深度基準面,采用等深線表示水體底面地形。 134. 測深方法主要包括測深桿和測深錘測深、回聲測深儀測深、多波束測深系統測深、機載激光測深系統測深等。 135. 質量抽查: 136. 數學精度的實地檢測形式一般為每幅圖選取20-50個點,采用散點法按測站點精度實地檢測點位中誤差和高程中誤差;每幅圖選取不少于20條邊,采用量距法實地檢測相鄰地物間的相對誤差。 137. 定線測量的中線點、撥地測量的界址點相對于鄰近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超過5cm。 138. 定線、撥地測量方法可分為【解析法】和【圖解法】。 139. 中線點、界址點等條件點測設可采用極坐標法、前方交會法、導線聯測法和GPS-RTK法等。 140. 為滿足日照分析的三維建模需要,測量內容主要包括: ——①建筑物平面位置,主要包括建筑物拐點坐標、建筑結構、層數等; ——②建筑物室內地坪、室外地面高程; ——③建筑物高度(室內地坪至遮陽點的垂直距離); ——④建筑層高(室內凈高加樓板厚度); ——⑤建筑物向陽面的窗戶及陽臺位置。 141. 城鄉規劃測量包括定線測量、撥地測量、日照測量、規劃監督測量(放線測量、驗線測量和驗收測量)。 142. 建筑工程測量包括地形圖測繪、施工控制網建立、建筑施工放樣和建筑變形監測。 143. 規劃監督測量包括放線測量、驗線測量和驗收測量。 144. 【±0驗線】測量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至【底層地面設計標高】后(管線工程覆土、線路工程澆筑前),為確保建設單位按灰線驗線結果正確施工,對建筑物外廓軸線位置及±0標高進行的檢驗。 145. 驗收測量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建(構)筑物高度測量】、【建設工程竣工地形圖測量】、【地下管線探測】和【建筑面積測量】。 146. 施工(獨立)控制網的坐標軸,應與工程設計所采用的【主副軸線一致】。 147. 高層建筑物施工放樣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建筑物位置放樣、基礎放樣、軸線投測和高程傳遞等。 148. 高層建筑物的垂直度要求很高,通常采用【全站儀+彎管目鏡法】、【光學垂準儀法】和【激光鉛直儀法】等進行軸線投測。 149. 放樣方法 ——平面位置【直接放樣法】:① 直角坐標法(最高效);② 極坐標法;③ 直接坐標法;④ 距離交會法;⑤ 角度交會法(方向交會法);⑥ 角邊交會法。 ——需要精密放樣的工程,通常采用【歸化放樣法】。 ——高程放樣主要采用水準測量和三角高程測量方法,有時也采用鋼尺實量法。 ——空間點位放樣通常采用全站儀極坐標法。 150. 線路工程測量必須全線采用統一的基準。 151. 【新建線路勘測】包括線路初測和定測。 ——初測指為路線設計服務,提供編制初步文件時所需的資料。初測的內容包括線路平面和高程控制測量、帶狀地形圖測繪。 ——定測主要任務是將初步設計所定線路測設到實地,并結合現場情況改善線路位置,其工作內容包括線路中線測量和縱橫斷面測繪。 152. 【線路縱斷面】圖采用直角坐標法繪制,以里程為橫坐標,以高程為縱坐標。里程比例尺常采用1:2000和1:1000;為突出顯示地形起伏狀態,高程比例尺通常為里程比例尺的10 - 20 倍。 153. 【線路橫斷面】的縱橫比例尺相同,一般采用1:100 或1:200。 154. 易錯點:橫斷面數量=線路里程/橫斷面間距+1,不要漏掉一條。 155. 線路復測和定測成果的較差在允許范圍之內,則以定測成果為準;若超出允許范圍,應查明原因,確定定測資料錯誤或樁點位移時,方可采用復測資料。 156. 【平曲線】 ——線路變相點處的平曲線一般按【直線+緩和曲線+圓曲線+緩和曲線+直線】的順序連接。 ——曲線的起點又稱直圓點(直線與圓曲線的連接點,縮寫ZY),中點又稱曲中點(曲線中間點,縮寫QZ),終點又稱圓直點(圓曲線和直線的連接點,縮寫YZ)。這三種點稱為圓曲線的主點。 ——平曲線的測設通常采用全站儀或GPS-RTK 的直接坐標法。 157. 豎曲線:在豎面上連接不同坡度線路的曲線,線路變坡點處必須用豎曲線連接。 158. 【橋梁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當控制網跨越江河時,每岸不少于3 點,其中軸線上每岸宜布設2 點。 ——高程控制。每岸水準點不少于3 個。 159. 【洞外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每個洞口應布設不少于3 個平面控制點,包括洞口點及與其相聯系的控制點。一般采用GPS測量+導線測量的方式布設平面控制網。 ——高程控制。埋設不少于2 個水準點,水準點間的高差以安置一次水準儀即可測出為宜。一般采用二、三等水準布設高程控制網。 160. 【洞內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洞內平面控制測量通常采用中線法和導線法。 ——高程控制。洞內高程控制測量采用水準測量或三角高程測量的方法。每隔200 - 500m 設立一對高程點以便檢核;每隔100m 應在拱部邊墻上設立一個水準點。 161. 【井下控制測量】 ——平面控制。井下平面控制測量通常為地下導線。 ——高程控制。井下高程控制測量可采用水準測量和三角高程測量方法。 162. 通過豎井的平面聯系測量(亦稱豎井定向)的任務是測定地下起始點的坐標和起始邊的方位角,采用的方法有【幾何定向(包括一井定向和兩井定向)】和【陀螺經緯儀定向】。 ——一井定向包括投點和連接測量兩項工作,投點就是將井筒上方的點垂直投射到井下(可采用掛有重錘的鋼絲、光學垂準儀或激光垂準儀),連接測量通常采用連接三角形法。 ——兩井定向中有利于提高地下導線定向的精度。 ——陀螺經緯儀定向測量可分為陀螺經緯儀定向和陀螺方位角測定。在南、北半球緯度不大于75°的范圍內,一般不受時間和環境等條件限制,可以實現快速定向。 163. 高程聯系測量(亦稱導入高程)的任務是確定地下高程基點的高程,常用的方法有長鋼尺法、長鋼絲法、光電測距儀和鉛直測距法等。 164. 貫通誤差可能發生在空間的三個方向上(橫、縱、高)。 165. 提高貫通測量精度:適當加測陀螺定向邊;盡可能增大導線邊長;設法提高儀器的目標的對中精度,或采用三聯腳架法等。 166. 地下管線探測的工作內容一般包括地下管線探查和地下管線測繪,根據需要,還包括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建立。 167. 地下管線探測精度 ——① 地下隱蔽管線點探查的水平位置偏差ΔS 和埋深較差ΔH,應分別滿足:ΔS ≤ 0.10 × h;ΔH ≤ 0.15 × h ——② 地下管線點的測量精度:平面位置中誤差不得大于5cm(相對于鄰近控制點);高程測量中誤差不得大于3cm(相對于鄰近控制點)。 ——③ 地下管線圖測繪精度:地下管線與鄰近的建筑物、相鄰管線以及規劃道路中心線的間距中誤差不得大于圖上0.5mm。 168. 地下管線調查 ——地下管線調查項目有地下管線的【平面位置、埋深(或高程)、流向、壓力以及管線規格、性質、材料、權屬】等屬性。 ——只有燃氣及工業壓力管道才調查壓力。自流管道以內底為準調查埋深,如污水管。壓力管道以外頂為準調查埋深,如給水管。 169. 地下管線探測包括明顯管線點的實地調查、隱蔽管線點的物探調查和開挖調查三種方法。 170. 【管線探查方法】 ——金屬類:主動源法(直接法、夾鉗法、電偶極感應法、磁偶極感應法和示蹤法);被動源法(工頻法和甚低頻法)。 ——非金屬類:采用電磁波法的地質雷達,采用地震波法的淺層地震儀,采用直流電法的電阻率儀,采用磁法的磁力儀,采用紅外輻射法的紅外熱輻射儀等。 171. 管線點的平面位置可在圖根控制點上采用極坐標法、導線串聯法或支導線法測定;管線點的高程采用圖根水準或三角高程聯測。 172. 地下管線圖分為綜合管線圖(所有管線、地形信息)和專業管線圖(單一專業管線信息)兩種。 173. 重復探查的點位應隨機抽取,點數不宜少于探查點總數的5%。開挖驗證的點位應隨機抽取,點數不宜少于隱蔽管線點總數的1%,且不應少于 3 個。 174. 變形監測分靜態變形監測(周期觀測)和動態變形監測(持續監測)。 175. 變形監測特點:重復觀測、精度要求較高、測量方法綜合應用、數據處理要求嚴密。 176. 當數據處理結果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必須即刻通知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采取相應措施:①變形量達到預警值或接近允許值;②變形量出現異常變化;③建(構)筑物的裂縫或地表的裂縫快速擴大。 177. 一般來說,中誤差應小于變形允許值的1/10 - 1/20。 178. 基準點。每個工程至少應布設3 個基準點(大型工程用帶有強制歸心裝置的觀測墩)。 179. 工作基點。設立在工程施工區域內的水平位移監測工作基點宜采用觀測墩,垂直位移監測工作基點可采用鋼管標。對于通視條件較好的小型工程,可不設立工作基點,直接在基準點上測定變形觀測點。 180. 變形觀測周期根據變形體的變形特征、變形速率、觀測精度及外界影響因素等綜合確定。 181. 靜態變形監測方法:常規大地測量方法、GPS 測量方法、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方法、準直測量方法、液體靜力水準測量方法、特殊監測方法。 182. 動態變形監測方法:實時動態GPS 測量方法、近景攝影測量方法、地面三維激光掃描方法。 183. 沉降觀測的常用方法是水準測量,有時也采用液體靜力水準測量及三角高程測量等方法。沉降觀測工作在基坑開挖前進行,貫穿于整個施工過程,并延續到工程建成后若干年,直至沉降現象基本停止為止。 184. 水平位移觀測方法包括地面測量方法、數字近景攝影測量方法、GPS 測量方法和特殊測量方法(如視準線、激光準直法)等。 185. 地面形變觀測主要采用水準測量、GPS 測量、雷達干涉測量(InSAR)等方法。 186. 變形物理解釋的方法有統計分析法、確定函數法(力學模型分析法)和混合模型法。 187. 精密工程測量絕對精度達到毫米量級,相對精度達到10-5次方量級。(規范里面是10-5次方,很多教材文獻里面都是10-6次方,考試應該以規范為準。) 188. 幾何水準測量仍是精密高程測量的最主要方法。 |